我們先來看幾個美國中小企業的數據,再來回頭看看這些批評的聲音,相信會有些不太一樣的想法。
- 有一半以上的中小企業成立不到十年
- 超過60%的中小企業員工不到五人
- 有一半以上的中小企業資本額不到美金二十五萬
(不過一千萬的資本額在台灣,應該可以養得起超過五個員工才對。)
所以在美國人眼裡的中小企業,以資本來說搬到台灣來整個就是成長了一個量級,變成中型公司的規模。
- 有54%的公司還有成長,或至少撐住沒有衰退。 (換句話說有46%的公司銷售量下修!)
- 有高達 55%的公司認為要先從cost down開始做起! (cost down 不是台灣老闆的專利,被逼急了老美也會做出一樣的決定)
- 生意最難突破的原因是什麼呢? 認為沒錢灌進公司的比例居然是最高的36%!
(表示有超過三成的人認為自己已經找到獲利模式了,只是缺錢把規模做大。)
- 會跑去和銀行借錢的公司裡面,員工人數越多,資本額越高的,越容易借到錢。
( 而且只有活了快二十年的公司才會去借,新創公司通常不會去借) - 借不到錢的通常會覺得銀行不懂得商機是什麼,所以銀行不願意借錢給他們。
講的白一點,發生在台灣的狀況同樣也發生在美國。 沒有資源的中小型公司一樣面臨不景氣的壓力,同樣也想到要降低自己成本。(只不過不敢像台灣這麼誇張,怕被告了罰到飛天而已)
而且在資源的取得上面,規模大,牌子老的公司的確佔了優勢。 比較容易取得貸款來讓自己繼續成長。
所以說…美商真的就比較好? 看來似乎不一定是這樣啊…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